close
當我很小的時候,父親變騎著野狼,載著我與母親,開始遊山玩水,雖然只能藉著一些照片,才能了解當時,父親帶我去過哪些地方,也只是一些片段的記憶了吧,之後也常常看到父親背著大背包,我也常常吵著要一起去,但總是得到一句:「等你長大吧!」,長大後的我便一心嚮往大自然。
 
讀萬卷書行萬里路,這句話在我國小時代就聽過了,但是很少同學能像我一樣,去過很多好玩的地方,長越大,卻覺得行萬里路也要讀萬卷書,行路遊覽,如同讀書一般,非旦能增進知識,且陶冶性情,提升修養。
 
到野外去,目的是要放下自己,不是著急地馬上進行另外一種追逐。躺下來,體貼大地;有時候,體悟便應運而生,非常自然。在荒野中行走,累了,便躺下來休息,仰望天空,沉沉睡去。泥土一點也不髒,沾上塵粉拍一拍就好,隨處可以席地而睡的自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自由地做得到;躺下來是一件很自然的事,我們的人生終有一天是要躺下來;安靜地躺在泥土中,再也沒有苦惱、沒有情欲、沒有回憶、沒有憤怒、沒有哀傷,一點也不包怨地躺著,任由大自然把我們身上的物質拿回去,拿回原本我們出生時從祂那兒借來的東西;我們身上的物質跟地上的泥土、沙塵、腐葉、枯草是一樣的,不過有許多人要躺下來的過程卻是極為掙扎且放不開的。 

「尋幽」是旅遊文化的特點,旅遊者逃避城市的煩囂,目的在於拔山涉水之時,得到山林的一種幽靜情趣。

鹿柴【王維】   空山不見人,但聞人語響;反景入深林,復照青苔上。
這種幽靜不是寂然無聲,而是微微聽到人語的聲響;深林不是一片陰暗,而是小小的一道斜陽反照青苔上。在這山林中,詩人的心歸於沉寂,卻又不是消失,一切的感覺都更加敏銳,和新鮮。 

現代人旅遊往往浮光掠影,匆匆地來又匆匆地去,留下了幾張紀念照之外,而內心的感受則不如古人豐富深刻,名山大川遊遍,實質上收穫不大,「泛泛而遊的旅者,喪失了鑑賞優美的敏銳的感受力。」從文化的角度來說,古人道名山勝水之處,尋求的是未經「人化」的純粹大自然,他們希望看到的是原始型態的山林,遊者的動機雖不一至,但多是為了超脫現實的生活環境,尋求一種異樣的樂趣,哪怕事暫時的。
 
陶淵明把狹小的現實生活環境看作是「樊籠」企求回歸大自然「反璞歸真」的生活,也許是古代遊者共同的心態。

再莊子與惠子(魚之樂)的故事中,莊子面對大自然的種種形相,發現了美,體驗到游魚之樂,人聲與自然的藝術態度,「將身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」,當我每次開始踏進田野時,便會親切的對著他們說:「嗨!我來找你們了」把大自然擬人化,一切的感覺,一切的情緒,一切的思想,一切的一切都被這山水溶化了,當自身在山林中,卻可以發現了許多生命都圍繞在身邊,感官、精神和心靈,經過這樣的融合,就使人回歸成一個自然人,一個自由自在的人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mmi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